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    
欢迎浏览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教育  >>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
【线上社教】我们的节日——七夕节
来源: 社会教育部      日期: 2022-08-04      作者: 陈佳丽      点击数: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的由来

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节的传说

传说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艰苦。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是有着超凡“女红”技艺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识相爱的牛郎织女,却在老牛牵线下,成就了姻缘。婚后,两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儿一女。然而,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到人间,派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不见织女,急忙担上儿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织女时,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划出天河使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那天上有永恒的银河,那星星永放着光芒。

        那织女星高高在上,每天固定的七个时辰移动。

        可是它每天七个时辰在天上,有谁看见过她织出一匹布来。

        看看传说中的牵牛星,它固定在一个地方,有谁看到他的牛车装满丝绸?

七夕的习俗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风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网站管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嘉峪关城市博物馆
  •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3000539号-2      公安部备案号:62020102000079
  • 地址:嘉峪关城区五一南路1379号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33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