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    
欢迎浏览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藏品展示  >>  藏品展示  
藏品展示
【藏品故事】一张合影的背后
来源: 收藏研究部      日期: 2020-03-16      作者: 杨艳玲      点击数:

        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一楼展厅,陈展有一幅珍贵的合影。这幅合影为酒钢退休职工陈志刚捐赠,长87厘米、宽20.5厘米,照片上方写有“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朱德,总书记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首长接见国庆十五周年全国劳动模范观礼代表时合影,一九六四年十月五日于北京”,片中前后有七排,第一排坐有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朱德,总书记邓小平等58人,后六排插空站立有500人,共计558人,整幅照片有褐色相框装裱,保存完整。
        2019年7月5日,陈志刚先生将这幅合影照片捐赠给城市博物馆,12月2日,在城市博物馆展厅展出。这幅照片的主人是捐赠人陈志刚的岳父,名叫汪振声,1931年12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唐县石山乡,1954年在河北省宣化龙烟钢铁公司龙烟铁矿参加工作,1958年10月10日在河北省宣化龙烟钢铁公司龙烟铁矿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14日从酒钢公司企业退休,2004年9月3日,因病去世。这幅照片,是汪振声同志于1964年10月,代表马万水小组参加国庆十五周年观礼时的合影。

↑马万水小组第十一任组长    汪振声

        马万水工程队,成立于1949年,原名“马万水小组”,是一支以组长马万水命名的掘进工程队,在全国冶金战线以思想作风好、工作过得硬、特别能战斗而著称。资料记载,马万水,1923年出生,河北深县人,1950年全国劳模。曾任河北龙烟铁矿“马万水小组”组长,东采矿部副主任,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迅速发展钢铁生产,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懂矿山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当时在北京门头沟背煤的马万水被选中,成为新中国的煤矿工人。1949年9月,龙烟铁矿掘进五组成立,马万水任组长,并负责采掘工程的技术指导。在他的带领下,全组工人掀起了学习技术的热潮,1950年4月取得月进尺16.5米的好成绩,到6月份,又创造了全部手工操作、独头掘进月进23.7米的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新纪录。此后,该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中,马万水带领小组在巷道掘进中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车运输,月进51米,再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1952年又总结出龟裂爆破法和空心爆破法等先进经验,并在全矿推广。1954年,马万水和他的领导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国内打平硐采用的是先打出小巷道,然后再刷帮成为符合要求的大巷道的两次掘进法。马万水反复推敲,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硐掘进速度。此外,他还研究爆破效果,摸索治理各种岩石的做法,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 等10多种不同的“掏槽法”。就这样,马万水带领组员们于1955年攀月进128.5米高峰,1957年两次摘取月进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1958年又一连登了4次高峰……从此,马万水带领掘进连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1960年1月,马万水小组再次创造了独头巷道月掘进435.91米的全国新纪录。冶金部在庞家堡铁矿召开全国矿山建设现场会,号召把马万水小组快速掘进红旗插遍全国矿山,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予工人工程师职称,同年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联合国的有关机构也曾对他创造的先进掘进技术进行专门讨论研究。1961年3月,马万水由于常年劳累过度,被确诊为骨癌晚期,于当年8月12日与世长辞,年仅38岁。马万水虽然去世了,但马万水小组“永争先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却永无停止。1962年,马万水小组在推行“大规模掘䃠一次成巷”新的施工方法中创造一次成巷83.7米和104米的新纪录。组长庞洪利,王有成因工作需要,先后分别调出小组,董仲宝任组长。
        1963年,马万水小组是历经考验的一年,他们头顶破碎岩石和淋头大水,脚踏泥泞巷道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断层,他们三学“愚公移山”,以“愚公”精神用十七天半时间战胜了七号特大断层,并总结了一套过断层的方法。这一年,汪振声任“马万水小组”大组长。1964年6月,因工作需要,马万水小组调往甘肃冶金公司,10月,汪振声同志代表小组进京参加国庆节观礼。11月,也就是来镜铁山之前,马万水小组在祁连山的余脉火焰山115涵洞工程干了半年,又创造小规格巷道掘䃠一次成巷月进242.13米的新纪录,40多人29天就完工,创造了全国纪录。

        1964年11月17日,马万水小组因工作需要转战大西北,从火焰山来到了嘉峪关,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绿化队挖树坑,时值寒冬,镐头落地,像打铁一样“当当” 响,但他们硬是在戈壁滩上挖出了一大片果树坑。当月,百余名工人就上了镜铁山。山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寒气逼人,工人们住的房屋四面透风,吃的馒头蒸不熟,有人打趣“房子通风好,馒头如年糕,点灯用洋蜡,吃水河里挑”。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工人们自己动手拉土、挑水、砍红柳修整房屋;面对上山的困难,工人们动手凿岩,修路,靠着人背肩扛运木料,他们把打巷道所用的小卷扬机、矿车头、矿车架从海拔2640米拉到2880米,将空压机部件、备件运到2940米处。1月份,还在吊大坂架电杆。海拔3800米,人一上去,就透不过气,山风卷着雪浪,不停袭来,岩石冻土坚硬如铁,这样的环境下挖坑,一镐只能打出一个白印,一个人刨几下就喘不过气来,另一个接过镐再刨。就是这种干法,他们硬是把几十里长的电杆架了起来,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奇迹。
        1965年8月,经冶金部党委同意,马万水小组改名为“马万水工程队”。这一年,酒钢掀起了学习马万水工程队热潮,老一辈酒钢人记忆犹新。当时,流传着马万水工程队奋战在镜铁山的豪言战歌:

祖国一声来召唤,打起背包就上山;
为了祖国吃大苦,红旗插上吊大坂。
高举红旗破雄关,献身祖国心里甜;
今日冲上镜铁山,誓把秃山变乐园。

        就是凭着这样的雄心壮志,马万水工程队在经历了吃小米饭拌盐面、三条麻袋、六双胶鞋的艰苦创业时期;经历了抡大锤、甩耙子、簸箕装车的手工作业时期;经历了120多个大小流砂断层,特别是1963年1月的破碎顶板、淋头大水的艰苦作业,依然信心十足,勇往直前,连续18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资料记载:“1966年4月,在镜铁山矿施工的全国著名掘进工程队——马万水工程队,首次创造了日掘进巷道9米的全国纪录。”“1970年,九冶井巷公司马万水工程队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战胜高寒缺氧等困难,创造了一次成巷的月掘进242.3米的全国纪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面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汪振声同志是马万水小组第11任组长,他从1962年8月响应祖国号召,千里迢迢从河北随马万水小组来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在嘉峪关关城脚下安家落户,加入到酒钢镜铁山矿的建设大军中,他的身上,镌刻着马万水工程队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而博物馆珍藏的这幅国庆十五周年全国劳动模范观礼代表合影,见证了昔日的时代英模,凝聚着鼓舞人心的力量,他所承载的“永争先进、勇攀高峰”马万水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杨艳玲
本文刊发于《雄关周末》2020年2月14日C02版


  •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 网站管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嘉峪关城市博物馆
  •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3000539号-2      公安部备案号:62020102000079
  • 地址:嘉峪关城区五一南路1379号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330559